KB体育(记者 孔华)黄澄澄的小麦熟了,地里的油菜也收割了,上个月插下的秧苗长势正好,葛传伙笑着说,“今年一定大丰收,肯定能赚钱。”
53岁的葛传伙是安徽省合肥市人,行伍出身,转业后单位改制下岗,他带着一帮农民工兄弟干起了工程,当起了包工头,赚了钱。但六年前,因为浓浓的乡愁,他却选择回到老家“种田”。
2010年春节,葛传伙回到老家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回民村过年、走亲戚。跟村支书、村长聊天时,大家都感慨,现在的田没人种了。
村支书和村长都是发小,他们希望在外面赚到大钱的葛传伙能回家乡做点贡献,不能让祖祖辈辈留下的粮田荒废。
2010年他流转了路北一片500多亩的农田,开始种水稻。在搞农业的同时,葛传伙继续带着二三十人的工程队做建筑工程,从工地赚钱贴补农业;一旦地里人手不够,就从工地调人回来;6年来,为了做大农业,葛传伙卖掉了4套房子,直到去年才盈亏持平,当中走过的弯路,吃过的亏KB体育,“能说三天三夜”。
“头一年KB体育,插秧时没水,电管站不是我私人的,我不能叫他放水他就放水;后来,水来了,人手不够,村里劳力都出门打工了,会栽秧的就几个,那个急啊”2012年,葛传伙下狠心,投资修建小型水利设施、挖水塘,还花40多万买了两台插秧机。这年,他又扩大流转面积,将路南500多亩粮田也承包下来。
种地,五百亩跟五亩完全不是一个量级。葛传伙一心想做现代农业、办家庭农场,可是在没有经验面前,他这个上过战场的汉子也有“抹不完的泪”。
“就拿插秧机来说,田里水放多了,泥太烂,秧苗插得太深,不行;水放少了,泥太硬,秧苗插不下去,也不行。急得想死的心都有,真想把插秧机砸烂,这个时候真正明白,天下第一苦事种庄稼。”行伍出身,上过战场,当过侦察兵的葛传伙说光插秧机就够他喝一壶的了。
葛传伙满身倔劲,越是不会,越要学,他四处打听,开车到田间地头转,到处找会插秧机的师傅,跟人学,甚至请人回家吃饭,结果100个人有100个说法,葛传伙总结各种说法,又通过网络视频学习,经过两年的折腾,总算把插秧机这个难题解决了。到了2014年KB体育,上千亩的粮田基本都是插秧机插秧。
走南闯北的葛传伙一开始就定位现代绿色农业:田里种水稻、小麦、油菜、蔬菜供自己开办的农家乐及市场销售,生产的水稻、小麦、玉米加工成饲料,搞养殖,养殖的牲口粪便积攒起来肥田。
“一千斤饲料1200多块钱,一千斤水稻也差不多是这个价格,我不买饲料,直接用稻子喂鸡鸭鹅,虽然养殖周期长一点,成本大一点,但是绿色健康,市场价格也高。”葛传伙说,去年冬天,他仅腌制的大白鹅就卖了2000多只。
在葛传伙的农场,鸡鸭鹅在田间地头、水沟池塘里“徜徉”,小肥羊大肥猪吃得都是自产的饲料不过,这些鸡鸭鹅也有捣乱的时候,今年3月,大棚没有扎紧,4只鸭子钻了进去,损失了七八千块钱的再生稻秧苗。
葛传伙说,自己不会搞销售,一开始养殖的鸡鸭鹅、种植的大米、小麦、玉米都送给战友、朋友们吃,“他们嘴吃刁了,离不开我的东西了,就让他们买。”
再生稻对气温敏感,3月开始育苗,遇到倒春寒还要电加温,育苗时对土壤要求也高,否则秧苗质量不高,插到田里难成活;4月插秧,7月中下旬收割第一茬;收割后田里只要再灌次水,又会长出第二茬水稻,10月收割。一般,一亩田亩产1000斤左右,再生稻两次收割能达到一亩1400斤,大大提高了亩产;由于第二茬再生稻只需水,不需要农药化肥,更加环保,价格也更高(15块钱左右一斤),经济效率也大大提升。
葛传伙说,经过几年的摸索,种植、养殖方面的经验都有了,人手也充足。不过,随着产量逐年提升,怎么把农产品推到市场又成了摆在他面前的新难题